我在一个销售公司做了十年的管理者。
那十年我特别困惑。因为我自认为自己还挺懂管理的。我读过很多管理书籍,参加过各种培训,学过各种领导力课程。我对员工也算是用心——经常和他们谈心,鼓励他们、表扬他们。
但是,我的团队就是管不好。执行力差、凝聚力差、离职率还特别高。
我经常问自己——"是不是我真的不会带人?"
直到有一天,我接触到了积分制管理,一切才改变了。
我发现,同样的一批员工,用上积分制管理以后,马上就活过来了。他们变得主动、变得有热情、执行力也快速提升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问题不在他们身上。问题在我之前用的那套制度是有毒的。
我花了很长时间反思,才意识到我之前的管理制度有哪些致命问题。
第一种毒素——绩效和回报没有直接关系。
我之前定的KPI,大家都得完成。但完成的人拿多少钱,不完成的人也拿多少钱。唯一的区别就是年底评优的时候,完成的人多一点认可。
你想想,在这样的制度下,聪明的员工会怎么选择?他会想——反正都要拿这个工资,那我何必拼命去完成目标呢?
所以,追求者会逐渐变成混日子者。因为制度没有激励他们。
第二种毒素——看不到努力的回报。
员工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被看见。因为没有一个透明的、能量化的指标来说明这件事。
所以,有些人特别努力,但看不到任何改变。他就会失望。失望久了就放弃。
第三种毒素——晋升的标准含糊其辞。
我曾经有个员工特别能干。他问我,"我要怎样才能升职?"
我说,"表现好就能升"。
他继续问,"什么叫表现好?"
我没有明确的答案。因为我的标准就是模糊的——可能是因为他跟我关系不错,可能是因为他这个月业绩高,可能是因为他看起来特别积极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——员工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升职。那他就不会明确地去追求这个目标。

第四种毒素——成果被埋没。
在一个大团队里,个人的贡献往往被看不见。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,但没有人能清楚地看到"谁贡献最大"。
所以,优秀的人的成果没人知道,平庸的人的摸鱼也没人看出来。
在这样的环境下,谁还会拼命呢?反正拼和不拼都一样。
第五种毒素——制度本身是不透明的。
员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升职。他只知道"别人升了,我没升"。他不知道标准是什么。
这样就会产生一个很坏的心理——"升职肯定有猫腻,反正凭能力是升不了的"。
慢慢地,员工就开始"学会来事儿"而不是"学会做事儿"。制度越不透明,歪风就越盛。
我后来才明白,这些问题的根源,是因为传统的管理制度设计,本身就没有考虑到"及时反馈"和"直接激励"这两个要素。
传统制度往往是这样的——
老板定目标,员工去执行,月底汇总成果,年底评估。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员工要等整个月,甚至整个季度,才能知道自己的成果。
这么长的反馈周期,对激励的杀伤力有多大?特别大。
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?立刻的、可见的、能兑现的奖励,才能真正激发人的动力。
如果你做的事情要等一个月才有反馈,那激励效果就大打折扣。如果还要等三个月,那更糟糕了。
所以,很多企业即使有奖励机制,员工也感受不到。因为反馈太慢了。
而且,传统制度还有一个问题——难以衡量每个人的真实贡献。
一个项目完成了,这个成果到底是谁的功劳?很难清楚地说明。所以就容易产生"大锅饭"的现象——大家一起完成,但也说不清谁贡献最多。
结果就是——优秀的人得不到认可,平庸的人混在其中。
这样的制度,注定是有毒的。
我之所以能解决这些问题,就是因为我引入了积分制管理。
什么是积分制管理?简单地说,就是把员工的每一个成果都量化成积分,积分可以直接换成回报。
这听起来简单,但威力特别大。
首先,积分制管理让成果和激励产生了直接关系。
在积分制管理下,员工完成一个任务,就立刻有多少积分。这个数字是清晰的、固定的、不容置疑的。
这就创造了一个"明确的对等关系"——你做了什么,就得到什么。
在这样的制度下,员工会自动地想——"我多做一件事,就能多赚50积分。那我为什么不多做呢?"
动力就产生了。而且是持续的、自驱的动力。
其次,积分制管理让成果被看见。
在积分制管理系统里,每个人的成果都被记录下来。你做了什么、完成了多少、赚了多少积分,一清二楚。
而且,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数据。不是只有老板知道,而是所有团队成员都看得见。
这就消除了那种"我的努力没人看见"的感受。你的成果就摆在那儿,所有人都看得见。
再次,积分制管理让晋升变得透明。
在积分制管理下,晋升的标准变得非常清晰。比如——"这个季度积分排名前三就能升职"。
这样,员工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升职。不再是模糊的"表现好就能升"。
而且,因为排名是公开的,所以晋升是公正的。没人能通过"关系"来升职。只有成果才能说话。
最关键的,积分制管理让反馈变得及时。
不是月底才统计一次,而是每个任务完成,积分就立刻计上去。员工能看到自己的积分在实时增长。
这种及时的、可见的反馈,对激励的威力有多大?太大了。
心理学研究发现,及时的反馈比大的、延迟的奖励,激励效果更好。
为什么?因为及时反馈能创造"即刻的满足感"。每次看到积分增长,员工都会获得一种小小的成就感。这种成就感会不断地积累,最终形成很强的动力。
我引入积分制管理以后,团队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。
首先,员工的执行力突然就提上来了。
原来那些"差不多先生",突然开始认真了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看到了——认真完成和敷衍完成,积分是不一样的。积分多就能换钱、换假期、换晋升。
所以,每个人都开始追求"更高质量的完成"。
其次,那些隐形的优秀员工,终于被看见了。
以前在大团队里,一些默默做贡献的人往往被忽视。但在积分制管理下,他们的贡献被清晰地记录下来。
突然间,这些人获得了应有的认可。他们被看见了,被奖励了。结果这些人更加努力,整个团队的"天花板"就被抬高了。
再次,团队内部产生了良性竞争。
因为积分排名是公开的,所以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。
看到别人积分比自己多,有些人就会想"我也要追上去"。这种竞争不是互相踩踏,而是互相推动。
整个团队就像被激活了一样。大家都在往上冲。
最关键的,我作为管理者,反而轻松了。
以前我需要每天去推动、去协调、去激励。用积分制管理以后,系统本身就在推动。
员工在追求自己的利益(赚积分、升职、换奖励)的同时,也在完成团队的目标。
整个系统就自动运转了。我不需要做"催促者",而是变成了"观察者"。
说实话,积分制管理和传统管理的根本差别,就在于激励的及时性和透明性。
传统管理:目标 → 执行 → 等待 → 月底评估 → 发放奖励
激励周期特别长,信息不透明,员工感受不到激励。
积分制管理:任务 → 立即计积分 → 实时展示 → 随时兑现激励
激励周期特别短,信息完全透明,员工能频繁感受到激励。
这两种制度的效果,差别能有多大?我的经验是——积分制管理的执行力和团队活力,比传统管理高出30%以上。
而且,积分制管理还有另一个优势——它能让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和公正。
因为所有的评估都基于数据,没有人工的主观判断。这就消除了很多人为的不公正和舞弊。
在这样的制度下,员工能真的感受到"这个企业是公正的"。信任就建立起来了。
说起来有点惭愧,就是因为不知道。
而且,积分制管理要真正做好,需要一个系统来支撑。手工记录、手工统计,一点都不现实。
直到后来我接触到积分兽这样的工具,才真正把积分制管理彻底落地了。
积分兽本质上就是一个积分制管理系统。它能做到:
自动计算每个人完成的任务和赚的积分。 实时展示所有人的排名和成绩。 自动生成各种数据报表。 支持积分兑现的整个流程。 确保所有过程都是透明的、公正的、无法篡改的。
用了这个工具以后,我才真的把积分制管理的威力发挥出来了。
这十年的管理经历,加上后来的积分制管理实践,让我明白了几个深刻的道理。
第一,好的管理制度,能自动激励人。而坏的制度,再怎么带人也救不了。
第二,积分制管理是未来的趋势。因为它最符合人性——及时反馈、直接激励、透明公正。
第三,员工看起来"懒"或"不主动",往往不是他们的问题,而是制度的问题。换一套好制度,他们就会自动活过来。
所以,如果你现在还在用传统的管理方式,还在为"怎样带好人"而困惑,我的建议很简单——
不要再折腾"怎样带人"了。改变你的制度。用积分制管理来替代传统管理。
当你用上积分制管理以后,你就会发现——根本不是你不会带人。是之前的制度太烂了。
一旦建立了一个真正透明、真正有激励、真正有竞争的积分制管理系统,你的团队就会自动活过来。
你不需要拼命地"带"。制度会自动把人往对的方向带。
现在就开始吧。告别传统管理。引入积分制管理。
你的管理生涯,会从此改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