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个管理者跟我说过一句话,现在还记得——
"我管了三年,现在比刚开始的时候还累。一开始以为是工作没熟悉,现在才发现问题更大。"
我问他,"问题是什么?"
他说,"越往后,团队越需要推。我的精力全都耗在'催进度'上。而且越催越没效果。"
我听了以后一下就明白了——他踩进了"激励陷阱"。
"激励陷阱"就是这样的现象——
前期靠激励能推动团队,但随着时间推移,激励的效果越来越差。最后需要越来越多的激励,才能维持原来的执行力。
这是怎么产生的?
首先,短期激励会制造依赖。
当老板经常表扬、经常奖励时,员工就会逐渐产生依赖。他们开始为了"获得表扬和奖励"而工作,而不是为了"完成目标"而工作。
这样的心态下,一旦激励减少,动力就会急剧下降。
其次,激励需要不断升级。
昨天的奖励今天就失效了。因为人的"适应能力"特别强。你给他1000块钱,他激动两天。然后就习惯了。下次给1000块钱,他就没反应了。
所以,老板需要不断地升级激励。500块升级到1000块,1000块升级到2000块。
最后,激励成本越来越高,效果越来越差。
再次,激励往往不透明。
很多企业的激励都是老板决定的。谁表现好、谁该奖励,全是主观判断。
这样就容易产生"不公平感"。员工会想"凭什么他被奖励,我没有?"。
长期如此,就会有人开始"讨好老板"而不是"做好工作"。
最后,激励激励不出自驱力。
被激励的人,往往比较被动。他在为了"得到激励"而做事。一旦激励停止,动力就没了。
而真正的自驱力,是员工"想要做这件事",而不是"为了得到激励而做这件事"。
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。

因为传统的激励模式本身就是这样的。
传统管理中的激励往往是这样的——
定个目标、给个奖励、看谁完成了就表扬谁。
这个逻辑听起来没问题,但问题在于——这样的激励是不透明、不及时、不持续的。
不透明 — 为什么这个人被奖励,那个人没有?标准模糊。
不及时 — 往往要等到月底或季度末才评估。反馈周期太长,激励效果就大打折扣。
不持续 — 激励往往是事件性的,不是系统性的。这个月有奖励,下个月可能就没了。
在这样的激励模式下,员工就会越来越累,效果也越来越差。这就是"激励陷阱"。
关键是要把激励制度化、系统化、透明化。
激励需要制度化 — 不是老板想起来就激励一下。而是建立一套规则,所有人都按这套规则来。这样才公平、才持续、才有效。
激励需要透明化 — 所有人都知道激励的标准是什么。完成什么就有什么回报。没有模糊地带。
激励需要及时化 — 不是等月底。而是立刻反馈、立刻激励。这样激励的效果最大。
这样的激励制度,就是积分制管理。
积分制管理的核心就是——让激励变成一个透明的、及时的、持续的系统。
比如:
完成一个任务立刻有积分。不需要等。
所有人的积分排名都是透明的。没人能作弊。
积分可以随时兑现。不是"下个月才给你"。
激励标准清晰固定。不会因为老板的心情而改变。
在这样的制度下,激励就从"需要不断升级"变成了"持续有效"。
为什么? 因为激励变成了一个可预测的、公正的、持续的系统。
员工知道自己做什么就能得到什么。他不是为了"讨好老板"而工作,而是为了"追求更高的积分"而工作。
这样的驱动力,是可以持续的。而且不需要老板不断升级激励。
我见过几个企业用上积分制管理以后的变化——
首先,激励成本反而下来了。
原来老板要花很多钱来维持激励效果。用了积分制管理以后,因为激励变得透明和及时,反而需要的钱更少。
其次,团队的执行力稳定了。
原来团队的士气高低不定。时高时低。用了积分制管理以后,因为激励是持续的、透明的,团队的执行力就稳定在一个高水平。
再次,老板轻松了。
不需要每天去"想办法激励"。因为制度本身就在激励。
最关键的,离职率下来了。
因为员工能看到自己的成长、能看到回报、能看到未来。所以更愿意留下来。
积分制管理听起来很好,但要真正做好,需要一个系统。
积分兽 就是一个专业的积分制管理平台——
自动计算积分。不会算错。
实时展示排名。完全透明。
支持多种兑现方式。现金、假期、晋升都可以。
数据完整可追溯。没人能作弊。
如果你现在感到"管理越久越累",很可能是因为你踩进了"激励陷阱"。
你的激励方式可能是不透明的、不及时的、不持续的。
所以越激励效果越差。越不行就越需要激励。恶性循环。
打破这个循环只有一个办法——用积分制管理来替代传统激励。
建立一个透明的、及时的、持续的激励系统。
这样,你的团队就会自动地、稳定地保持高执行力。
而你,也能从"不断激励"的疲惫中解放出来。
这才是真正的管理智慧。
上一篇:老板最心酸的一句话:我比所有人都努力,但团队却没反应
下一篇:没有了!